堆肥的那些事儿

发布日期:2019.08.09

堆肥.jpg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府对环保的重视,污泥处理处置行业方兴未艾,污泥处理的工艺也是百花齐放,从简单卫生填埋、高压板框脱水,好氧堆肥、厌氧消化,到后来的低温干化、焚烧、水泥窑掺烧,还有低温碳化、建材制砖制陶粒、提取蛋白、养蚯蚓等等等等不胜枚举,处理处置方式方法可谓五花八门,让人眼花缭乱。随着时间检验和用户专业水平的提高,众多工艺中的好氧堆肥、厌氧消化和干化焚烧逐步成为处理有机固废的主流工艺路线,经得起时间推敲和专业论证的才是好工艺。下面,笔者根据自己多年工作经验就其中的好氧堆肥发表一些见解和观点。


一、打着三五天内就可完成发酵周期的堆肥口号都是耍流氓


污泥处理的好氧发酵是分解其中有机质转化为腐殖酸的过程,这个周期其实很漫长,包括升温期、高温期、降温期和陈化期(往往很多厂家会忽略或故意避重就轻不提陈化期,其实最后这个阶段才是堆肥周期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原有污泥高温好氧发酵工艺中行业约定的发酵周期一般不低于23d。今年新的城镇污泥处理技术标准中,因堆肥工艺的不同,比如条跺式、槽式、罐式或仓式、还有超高温好氧等,发酵周期的时间也做了指导性约定,总体的范围是在8d~24d之间。


笔者走访过不少做菌剂的厂家及项目案例,有厂家宣称可在两三天内即可完成污泥的好氧堆肥发酵过程,同时会展示给你看现场污泥的发酵温度在70°上下,含水率可降至40%左右。怎么说呢,我只能说这只是完成了一个污泥脱水减量化的过程(对于无害化只起到了一部分灭菌作用)!因为污泥的快速被高温,加速了污泥中的水分蒸发,反而破坏了嗜温菌群所需的微生物生长水分环境,既没有实现持续性高温(不低于五天),又没有完成有机质的充分分解。更有大言不惭的厂家,叫嚣着推出了一款24小时堆肥机,中持水务的老凯童鞋已经予以了无情的批判,在此不再过多阐述。


不少用户说,我加了生物菌剂是可以提高它的升温速度的,是可以缩短它的发酵周期的。我觉得这话没毛病,但有瑕疵。添加菌剂就像给孩子吃钙片或者维生素,对于孩子的成长发育肯定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那谁见过天天给孩子喂钙片而不给他吃主食就能长个头的呢?切忌不要以偏概全,舍本逐末。尊重科学原理,遵循科学规律,在此基础上做些工艺调整和改进我觉得才是可取的,可行的。


一个8岁的孩子通过吃维生素或者激素快速长到了1米8,然后大家都还认为是非常正常的,是特别科学的,是值得学习的,是应大力推广的。您见过吗?至少我没见到过。哪为什么本来要持续十几天或者数十天的好氧发酵堆肥,通过所谓的加入菌剂就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整个发酵周期您就认同呢?这不是在耍科学流氓是什么?


二、推广好氧发酵工艺瓶颈其实在两头


我在多个技术交流的场合中提过,在污泥处理处置三种主流工艺中,好氧发酵工艺是最具有普适性。南北方都可以用,规模大小都适用。不像厌氧消化工艺规模要足够大才能上,还要考虑后端沼液沼渣的处理,也不像走焚烧路线,投资代价和运行成本过高导致很多地方政府无法承受。


推广好氧发酵工艺的瓶颈其实难在两头,一头是前端的辅料(也叫调理剂)供应,一头是后端的发酵产物消纳(注意是消纳,不是销售)。


业内人士都知道,污泥做好氧发酵堆肥,因为出厂污泥通过带式脱水机或者叠螺机基本上只能压到80%上下的含水率,为了降低含水率至60%左右利于激发嗜温菌群的活性,增大发酵污泥的空隙率利于供氧,以及调整污泥的碳氮比例,需要加入秸秆、锯末、蘑菇渣等有机物作为调理剂。


举个例子,运营一座100吨的污泥堆肥厂,每天要消耗大概15至20吨的辅料,可能辅料的来源主要由当地的秸秆和锯末供应为主。一两天采购几十吨辅料对于一个厂子来讲找找当地七大姑八大姨的关系,解决起来不成问题。但是如果要做成每天稳定供应的一个链,那就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规模越大,这个问题就越突出。即使有了稳定的供货商,时间久了他可能会提价(笔者曾经遇到过某地业主采购锯末900元/吨的情况),因为天气原因导致断供而造成停工停产的局面。鉴于此,建议用户要做好充分前期市场调研准备:一是考虑至少三种不同辅料作为配选,比如锯末、蘑菇渣、秸秆、稻糠、花生壳、玉米芯等等;二是每种辅料至少考虑不同的三个供货渠道,避免单一来源供货,造成断供或成本被动太高的局面。


曾经有一个地方领导,找我谈污泥处理的建厂合作,问我厂子建成后,可以给他们地方分成多少钱,因为之前是被一家新疆某雾的公司刚洗了脑。认为污泥发酵完成后就成了有机肥,有机肥是个宝,能卖钱,一吨能卖2000块!瞬间我心中的有十万个羊驼奔腾而过!在各种交流的场合,我从来不忽悠说污泥堆肥完成后是有机肥,充其量是可以当做有机肥的前期原料,是一种富于有机质和腐殖质的营养基而已。根据我们以往经验,有了销售渠道的话,每吨一般可以卖到50元--200元不等。当然,经过深加工成有机肥另当别论。处理之前污泥是垃圾,处理之后如果消纳不掉,发酵产物那仍然还是垃圾,故不能为了推广自己的工艺和设备而夸大它的资源化作用。


解决它的后端出路问题,要积极拓展出路渠道,除去走园林应用路线之外,在合作方式上要多加变通:可以与当地的园林绿化公司走置换的合作模式,可以与当地的农民走秸秆置换肥料的模式(国家一直没有禁止污泥农用,今年又出台了新的污泥农用标准),可以与地方有机肥厂做深加工,可以与当地(生物质)电厂合作(发酵产物热值可达1200kcal/kg以上)。总而言之,要因地制宜,积极探索,不要奢望发酵产物能带来多大的利润,以解决掉,消纳完为第一要务和原则!